歐洲航天局(ESA)的JUICE航天器于格林威治標準時間4月14日12時14分(北京時間4月14日20時14分)從位于法屬圭亞那的歐洲太空港搭乘阿麗亞娜5號火箭發(fā)射升空。此前發(fā)射場的閃電威脅導致發(fā)射延遲一天,航天器分離發(fā)生在升空后28分鐘。這次發(fā)射開啟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即研究木星及其三個最大、最有趣的衛(wèi)星——木衛(wèi)二Europa、木衛(wèi)三Ganymede和木衛(wèi)四Callisto,所有這些衛(wèi)星都被認為在冰冷的外殼下?lián)碛芯薮蟮囊簯B(tài)海洋。這艘重達六噸的無人航天器將踏上為期八年的穿越太陽系的旅程,旨在發(fā)現(xiàn)木星的衛(wèi)星是否能夠在隱藏在冰蓋外殼下的海洋中擁有容納外星生命的環(huán)境。穿越深空的長途跋涉JUICE將采取迂回、節(jié)能的路線前往6億2800萬公里外的木星,借助四次引力彈弓效應來提高其速度并修正其軌跡。首次引力彈弓發(fā)生在20
一顆去年才剛剛被發(fā)現(xiàn)的彗星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接近地球,可能會很快就能通過肉眼觀測到它。專家表示,這顆彗星至少在5 萬年內(nèi)不太可能返回地球軌道,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個觀測機會。這顆彗星名為C/2022 E3 (ZTF),于 2022 年 3 月通過木星軌道時被望遠鏡首次被觀測到。這顆彗星被稱為E3 彗星,不過它與大型游戲展會E3 無關。它來自地球太陽系的奧爾特云。 據(jù) NASA 稱,這個地方“就像一個由冰冷的太空碎片組成的厚壁大氣泡”。專家認為,E3 彗星可以追溯到 46 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它在 2 月2 日最接近地球。它有著明亮的綠色彗發(fā)和尾巴。攝影師 Dan Bartlett 于12 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六月湖(海拔近7,000 英尺)使用大鏡頭拍攝了它的照片。CBS 新聞報道稱,NASA認為 E3 彗星將很
僅在銀河系就有數(shù)百億顆“超級地球”存在,它們比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地球更常見,也更適合人類居住。天文學家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太陽系外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并將它們稱為“系外行星”。2022年夏天,NASA負責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wèi)星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幾顆特別有趣的系外行星,它們在其母恒星的宜居帶運行。其中一顆行星的體積比地球大30%,圍繞恒星的公轉周期不到三天。另一顆行星比地球大70%,表面可能存在深海。這兩顆系外行星就屬于超級地球,它們的體積比地球大,但比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巨行星小。地球仍然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地方,因此把尋找生命的重點放在類似地球的行星上似乎是合乎邏輯的選擇。研究表明,天文學家在其他行星上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最大可能目標就是超級地球。大多數(shù)超級地球圍繞著質量較低、壽命比太陽長得多的冷矮星運行??茖W家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超級地球繞著
據(jù)CNET報道,當太陽風與地球的磁層發(fā)生碰撞時,我們通常會得到短暫但耀眼的光顯示,稱為極光。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氣態(tài)巨行星木星上,極光似乎正在引起大規(guī)模的、行星規(guī)模的熱浪。這些觀察結果有助于解決我們太陽系中更令人困惑的謎團之一:為什么包括木星和土星在內(nèi)的一些深空氣態(tài)巨行星在本應冰冷的情況下卻比預期的要熱。而在木星的情況下,熱并不意味著有一點溫熱。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JAXA)的James O'Donoghue領導的團隊制作了木星上層大氣的地圖,幫助確定了一個意外的加熱區(qū)域,溫度為700攝氏度(1292華氏度),橫跨大約10個地球直徑。O'Donoghue在一份聲明中說:“由于這些地圖,我們證明了木星的極光是一種可能的機制,可以解釋這些溫度。 ”研究小組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一個顯著的熱浪源自木星北
當?shù)貢r間周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最新拍攝的木星照片,并表示:“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木星”。作為世界上最新、功能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韋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木星、極光和其所觀測到的一切。NASA公布的木星照片是韋伯太空望遠鏡于今年7月份拍攝的,捕捉到了木星前所未有的南、北極光以及旋轉的極地霧霾。木星上著名的大紅斑周圍環(huán)繞著無數(shù)小風暴,顯得格外明亮。NASA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的配文中稱,“給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讓路!韋伯拍攝的木星照片展示了木星的驚人細節(jié),包括不斷變化之中的大紅斑?!逼渲幸粡垙V角照片特別引人注目,顯示木星周圍有微弱的光環(huán),以及背景星系中的兩顆木星小衛(wèi)星。據(jù)NASA稱,兩顆衛(wèi)星中較小的那個直徑只有12英里(約合20公里)?!拔覀儚奈匆娺^這樣的木星。這一切都
經(jīng)過幾個月的等待,美國宇航局終于披露了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首批全彩圖像,其結果比我們所希望的還要好。它們以令人敬畏的細節(jié)展示了我們早期宇宙的照片、有史以來最清晰和最深的圖像、黑洞以及我們星系的演變。詹姆斯-韋伯拍攝的SMACS 0723上周,NASA披露了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首批全彩圖像的目標。這份名單是在望遠鏡到達其最終目的地并開始為其科學任務做準備的幾個月后才公布的。不過現(xiàn)在,NASA終于開始發(fā)布第一批圖像,以及一顆被稱為WASP-96 b的系外行星的光譜研究。周一,在活動的前一天,美國宇航局和拜登總統(tǒng)共同展示了第一張圖片。這張圖片名為"韋伯的第一個深場圖像",是一個被稱為SMACS 0723的星系團。這張圖片充滿了細節(jié),甚至可以看到SMACS 0723周圍的引力透鏡。詹姆斯-韋伯拍攝的南環(huán)星云此外,美國宇
昨晚8點20分,一份絕佳的圣誕禮物正在發(fā)送給全球的航天愛好者們——有史以來人類建造的最偉大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被折疊阿麗亞娜5號火箭的尖端,從南美洲北部的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發(fā)射,正式開啟探索宇宙起源奧秘和系外行星的使命。作為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最復雜、最具挑戰(zhàn)性的太空望遠鏡,韋伯望遠鏡可以說是 人類制造史上最復雜的物體之一,而被科學家們給予厚望,被視為與阿波羅計劃、國際空間站、哈勃望遠鏡同等重要的科研任務。正因為其重要性,它耗資百億美金、“鴿”了十余年之久。31年前,哈勃太空望遠鏡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此后不斷將浩瀚的宇宙圖景傳回地球,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而韋伯太空望遠鏡則被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完美“繼任者”。它的主鏡由18塊鍍金的鈹片組成,直徑幾乎是哈勃主鏡
眾所周知,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因為它們沒有預警機制,也沒有辦法保護自己。顯然,人類在竭力避免與恐龍同樣的命運。為此,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宇航局(NASA)將啟動一項任務,以演練如何讓未來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偏離軌道。這項任務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無人飛船計劃最早于11月24日(最晚2022年2月)發(fā)射,并將花費1年時間到達目標——Dimorphos。這顆小行星的體積約與體育場相當,圍繞著名為Didymos的更大小行星運行。NASA計劃用汽車大小、重約330千克的DART飛船以每秒6.5公里的速度撞擊Didymos,使其圍繞Didymos旋轉近12小時的軌道時間改變幾分鐘。五年后,歐洲航天局Hera任務飛船將抵達現(xiàn)場,檢查任務是否成功。撞擊只會對Dimorphos軌道產(chǎn)生很小
8月31日,有外媒報道稱哈勃空間望遠鏡近日在太空中拍攝到一張華美的照片,照片中的天體噴射出一束幽藍的氣體,與周圍黑暗的宇宙空間形成強烈的亮度對比,像極了影視作品中常出現(xiàn)的“光劍”,使得這張照片呈現(xiàn)出別樣的色彩美。 據(jù)介紹,照片中噴射氣體的天體是以天文學家喬治?赫比格和吉列爾莫?哈羅命名、代號“HH111”的赫比格-哈羅天體(Herbig-Haro Object),天文學家認為這一天體能幫助我們“窺探46億年前原始太陽所經(jīng)歷的過程”。赫比格-哈羅天體距離地球1360光年,其噴流速度為300至600公里/秒,而噴流的長度約為2.6光年。據(jù)估計,赫比格-哈羅天體的噴發(fā)物的重量約是地球重量的20倍,溫度更是高達1萬攝氏度。對這張照片,歐洲航天局(ESA)在本周一的聲明中稱其為“相對罕見的天體現(xiàn)象”。歐空局解釋稱:“新形
詩人卞之琳在《斷章》中有名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內(nèi)人在樓上看你”。放在宇宙的維度,假設外星文明存在的話,那么地球是否早已在被觀測之列?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天文學家在最新研究中似乎給出了肯定答案。 研究稱,在326光年的范圍內(nèi),總計有1715顆恒星處于觀測地球的合理位置 。據(jù)悉,數(shù)據(jù)來自歐空局蓋亞航天器的觀測資料,其公布的有關遙遠恒星的數(shù)據(jù)表明,有1402個系統(tǒng)可以從Earth Transit Zone (ETZ,地球過境區(qū))的有限角度觀測地球。觀測遙遠的行星圍繞恒星運行是天文學家了解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之一。地球過境區(qū)背后的想法將地球本身想象成系外行星。當恒星系統(tǒng)繞著我們的星系中心旋轉時,許多星系都會掉進這樣的位置,從那里可以看到地球的輪廓,就像天文學家看到系外行星在自己的恒星系統(tǒng)中轉動一
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超級地球行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雖然名字是超級地球,但這里只是說的這一系外行星的大小,因為這個新的行星和地球沒有太多的相似性。這一新的超級地球叫做TOI-561b,比地球大50%。盡管如此,但它繞恒星公轉的時間不到半天。相比來說,地球圍繞其恒星——太陽公轉一圈需要365天。從各方面來說,TOI-561b和地球非常不同,但稱呼它超級地球,唯一原因就是它的尺寸。TOI-561b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巖石行星之一,預示著銀河系最古老的恒星周圍有許多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巖石世界。該研究的團隊負責人、夏威夷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勞倫·韋斯表示,TOI-561b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巖石行星之一。雖然它的溫度太高,無法容納生命,但這顆行星的存在表明,宇宙幾乎從140億年前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形成巖質行星。凱恩
一個新的研究暗示外星文明可能已經(jīng)通過演化而自我摧毀,這意味著我們的銀河系可能充滿了死亡的外星文明。據(jù)《紐約郵報》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銀河系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家園,這些外星文明通過科技進步自我毀滅,最終“導致了徹底的毀滅和生物退化”。這個理論假定,在我們之前生活在銀河系的任何有智慧的生命都可能已經(jīng)自我毀滅了,“如果智慧生命有可能自我毀滅,那么其他地方幾乎都沒有智慧生命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我們可能還活著,那是因為人類比這些已經(jīng)死亡的文明落后數(shù)十億年。這些外星人可能在銀河系形成80億年后才看到生命的形成,而我們是在銀河系形成135億年后才出現(xiàn)的,這意味著我們大約落后了55億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Jonathan H. Jiang說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我們的宇宙中星星點點地分布著若干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巨大的引力陷阱可以將星系維系在一起,形成不斷旋轉的塵埃漩渦,向外發(fā)射出明亮的X光光束。有時,黑洞的兩極會向外噴發(fā)出明亮的物質噴流,在太空中清晰可見。如今有些科學家懷疑,這些巨大的引力“怪獸”中可能藏有數(shù)以萬計的“blanet”。這并不是把“行星(planet)”一詞拼錯了,而是“黑洞”和“行星”兩個詞的結合。這些黑洞行星也許源自圍繞黑洞旋轉的塵埃云,并且和圍繞恒星的普通恒星沒有太大區(qū)別。有些可能是類似地球的堅硬巖質行星,不過可能比地球大十倍之多。有些可能是類似海王星的巨行星。這些行星藏身在孕育它們的物質盤中,與近旁巨大的黑洞相比,顯得無比渺小、幾不可見。但在2019年11月和2020年7月發(fā)表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這些黑洞行星必然存在。并
研究人員預測太陽將在60億年后摧毀太陽系小行星帶。來自《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一項最新研究預測稱,當太陽變成白矮星時,太陽的輻射將強大到足以使我們太陽系中的小行星高速旋轉。最終旋轉率將變得極快,導致小行星分裂成小碎片。外媒報道稱這些小行星將不斷地分裂成更小的碎片,直到巖石變得太小而無法受到影響。太陽在進入科學家稱之為“分支期(branch phase)”之后將會變成一個白矮星,所謂的分支期指的是一個橫行燃燒掉其所有的氫燃料。在分支期間,恒星會變得比之前大幾百倍,也比之前亮幾千倍,這一期間產(chǎn)生的的輻射開啟了這一過程。科學家們將其稱之為YORP效應,是以幫助開發(fā)這一概念的四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1月6日,NASA發(fā)視頻宣告,首個可能適合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TOI 700 d被發(fā)現(xiàn),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態(tài)水,并且距離很近,僅100光年。該行星的宿主恒星TOI 700是一個紅矮星,大約是太陽質量和大小的40%。據(jù)悉,TOI 700d圍繞著一顆距離地球100光年的恒星(TOI 700)運轉。這顆恒星的質量和大小只有太陽的40%,表面溫度只有太陽的一半。行星TOI 700d是圍繞這顆恒星運轉的3顆行星之一,它的距離剛好能在恒星的宜居帶中支持液態(tài)水的存在。它是3顆行星中最外層的一顆,每37個地球日繞恒星運行一圈。TOI 700d從恒星那里接收的能量,大約是地球從太陽接收能量的86%。天文學家認為,該行星是“潮汐鎖定”(tidally locked)的,這也就意味著,它的某一面總是在白天。科學家們也披露了TOI 70
英媒稱,過不了多久,人們也許可以搭乘火箭,在太空里的某家旅館訂一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從那兒能看見整個地球。至少多家公司是這樣宣傳的,它們爭先恐后,都想率先在特制的空間站接待客人。據(jù)湯森路透基金會12月2日報道,“獵戶座跨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美國航空航天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邦杰說:“眼下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因為它還沒有成真。但事情就是這樣,在成為常態(tài)之前總是聽起來匪夷所思。”報道稱,2001年,美國富豪丹尼斯·蒂托成為世界上首位付費太空游客,他搭乘俄羅斯聯(lián)盟號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據(jù)說花了2000萬美元。此后又有幾個人這樣做。從那以來,波音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藍色起源公司等企業(yè)一直在想辦法讓更多的人“手可摘星辰”,于是,想在太空開旅館的人看到了商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6月宣布,它打算每年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攝入的能量高于消耗的能量,身體就可能發(fā)胖,反之則會消瘦。測量人的體重增減只需一臺秤而已。 而浩瀚宇宙中的星系,特別是人類生存的銀河系,處于怎樣的變化之中,卻是困擾全球天文學家的重大難題。日前,一個由歐洲航天局天文學家安德魯·??怂共┦款I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天體物理學報》上撰文指出,銀河系吸入的氣體比呼出的氣體質量更大,處于“發(fā)胖”的過程中。那么,銀河系的“呼吸”和質量變化背后有怎樣的奧秘?這種“發(fā)胖”將給銀河系帶來哪些影響?氣體物質交換 激活“一池春水” 銀河系中不斷有氣體被“吹”出,但這些氣體還會重新被“吸”回,落到銀河系上。這種“呼吸”意味著什么?“這是恒星的誕生與死亡所帶來的氣體塵埃物質循環(huán)?!敝袊茖W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左文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恒星從銀盤中的氣體分子云中坍
京ICP備14006952號-1 京B2-20201630 京網(wǎng)文(2019)3652-335號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202006753號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未成年人舉報: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